“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什么是师德师风?师德是教师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师风是教师这个行业的风尚风气。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有教无类这都是师德。
师德师风建设永远在路上,6月25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第一会议室召开师德师风专题学习大讨论,老师们结合自身教学过程中的思考围绕“如何做好思政教师”“怎么备好思政课”、“怎么备好高校课”“怎样才能做到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如何关爱学生”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分别从教学育人、为人师表、关爱学生等方面进行学习探讨。
郭 伟:
作为思政教师,我们一定要明确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在新时代立德树人就是要求教育要坚定不移地指向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因此思政教师在日常教学科研过程中要责无旁贷地成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
周艺新:
当好老师,特别是当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的老师,实在不容易。因为这门课本身就包括了三门独立的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把一门课讲好就很难了,三门课揉在一起就更具有挑战性。所以,要当好这门课的老师,就需要大量广泛地阅读相关专业书籍,比如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人类学等。这是当好教师最基本、最关键、而且在职业生涯中永不完结的一步。总而总之,就是要读书。
李斌娥:
教在大学
一要常教常新。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及时的补充新知识,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学。
二要走出讲台。一方面要加强对教材的全面认识,一方面要不断提升教学艺术。
三要做到“目中有人”。坚持以学生为主题,关注学生,阅读生。
余海涛: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必须要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来教育感染学生。在教学上秉持“因材施教”理念;坚持“问题意识”导向;恪守“诲人不倦”精神,真正做到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在生活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真心关爱学生,乐于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黄鑫英:
《不忘初心——爱与责任》。
人们常说,爱与责任是母亲的天性,我认为“爱与责任”更是教师的天性。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是教师职业的情操;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教师精神的风貌。“爱与责任”则是师德的灵魂。爱学生不需要伟大的创举,只需日常点滴,温暖话语。常与学生交流互动,我发现更多同学总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还不时向我提出问题。我也更能体会和感受孩子们的心声,跨越年龄的代沟,与他们共建课程。当我们用心去爱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讲台上那一束束美丽的鲜花,更多的是一种为人师的幸福与自豪。
会后大家表示今后将用平常心去关爱学生,去依法执教,;去爱岗敬业,竭尽全力地去教育学生;去自觉自愿地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更好地做到为人师表;努力打造学生乐于接受的思政课,活的思政课。
(马院 饶金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