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概论课习近平思想“三进”教学指导方案

作者:发布时间:2018-03-09浏览次数:

 

专题四  邓小平理论

 

教学重点:

1.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2.在社会实践中对邓小平理论有重大创新的理论。

 

教学难点: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邓小平理论的创新发展。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教学内容: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可贵的精神财富。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时代背景

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动,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主题,为我国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2.理论基础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3.历史经验

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特别是苏东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4.实践基础

理论源于实践。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开始进入以改革开放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人民群众创造的新事物、新经验为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最直接、最丰富的源泉。邓小平尊重群众、尊重实践,带领我们党逐步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理论。邓小平理论正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鲜经验科学总结的理论成果。

(二)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

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第一个阶段:党的十二大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

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领导了拨乱反正。197812月,他在中央工作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强调全党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随后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由此开创了我国历史发展的新时期。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命题。

第二个阶段:党的十三大与邓小平理论轮廓的逐渐形成。

党的十二大以后,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全面展开,邓小平紧紧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思考,提出了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重要的新论断。这些观点构成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

第三个阶段: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形成比较完整的邓小平理论体系。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从理论上深刻地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了新境界。党的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1997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深刻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定为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9年又载入宪法。

 

二、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是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完整的科学体系。它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哲学思想,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些基本观点的真理性已经被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所证明。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关键是要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

1.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是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二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邓小平和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十五大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围绕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十七大、十八大又对基本纲领的内容作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三)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1.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邓小平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

一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经验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二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大势和科技发展机遇的客观要求;三是为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和理论探索成果的总结。

这一理论的要点有:一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二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社会相结合,但它和不同社会制度结合具有不同的性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三个方面。

这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

(五)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中的其它理论

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中还包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祖国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理论。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邓小平理论的创新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代共产党人的智慧结晶,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构建起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的理论体系。在其思想理论层面的“八个明确”和实践层面的“十四个坚持”中,都体现了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一)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创新发展

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造性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创新发展

邓小平理论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三)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的创新发展

邓小平理论提出“改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全面深化改革”。

邓小平理论提出“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四)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新发展

邓小平理论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五)对“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中的其他理论”的创新发展

邓小平理论提出“建立小康社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的基本实现现代化发展战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从二○二○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

第一个阶段,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个阶段,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十九大报告要求要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邓小平理论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聆听时代声音,让邓小平理论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教学参考: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

4.《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5.汪洋:《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人民日报》20171110日。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8.《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5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思考题目:

1.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是科学的体系?

2.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当代价值?

3.为什么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教学案例:

1.苏东剧变

1989-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共产党和工人党纷纷丧失执政地位,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在政治方面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在经济方面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19918月戈尔巴乔夫宣布解散共产党。同年1225日,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克里姆林宫上空印有镰刀和斧头图案的苏联国旗降下,俄罗斯白蓝红三色旗升上了旗杆。至此,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经历了69年之后正式解体。苏东剧变震惊世界。这一事件,决不是某一两个因素所致。实际上,它是这些国家长期积累潜伏着的各种矛盾和危机,在新的条件和环境下恶性发展和总爆发的结果,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诸多的因素中,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和这些国家的“改革”变成“改向”是两个重要的直接原因;政治经济体制僵化造成经济发展滞缓和执政党陷入深刻危机严重脱离群众是两个深层的根源;指导思想上背离和抛弃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根本教训。而最根本的因素是他们没有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摘自《社会主义:20世纪的回顾与前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两度世界新闻人物

1986年初,美国《时代》周刊将邓小平评为1985年度的世界新闻人物。这个杂志曾经评选他为1978年度的新闻人物。如果说他当选为1978年度的新闻人物是因为他特殊的政治经历和“推动中国现代化的非凡壮举”,那么,第二次当选,则在于他推行的改革“对十亿中国人的生产力的一次解放”和“给中国带来了如此巨大的变革”。

在这次评选之前,《时代》周刊组织了以高级编辑亨利·穆勒为首的33人新闻旅行团。在对中国进行了为期5天的考察和采访,并同邓小平本人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谈话后,该团成员们都承认中国的变化之大,远远超出他们的预料。这一期《时代》周刊出版者序言中有一个小标题,就是“邓小平领导意义深远、大胆而担风险的第二次革命”。在封面设计上,艺术家罗伯特·卢森堡别出心裁地创作了一幅有邓小平肖像的艺术拼贴画,画面左上方有一把剪刀在剪开红绸子,这表示中国正向一个新时期迈进。卢森堡1982年曾到过中国,再次访华后他深有体会地说:“今天出现的新的精神面貌和新的奇迹,是三年前不曾有的,这确实是一个伟大的开端。”

——摘自《历史选择了邓小平》,武汉出版社1999年版

3.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自从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崭新的科学命题以后,从党的十三大开始,一直到党的十八大,6次代表大会报告的主题词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八大报告指出:“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庄严宣示,表明我们党将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摘自《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人民网,201782

4.方向——道路——目标

奥地利《趋势》杂志评论文章称,中国40年的改革开放引发了一场人类发展史上“最激动人心”的经济崛起:中国在全球经济产出中所占的比例从1978年的2%升至2015年的15%,摆脱贫困的人口从3亿人增加到7亿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40年前的近十倍。中国仍在推进改革开放,金融业将进一步自由化,2020年之前上海将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从而可以与香港、新加坡甚至纽约直接竞争,这也正是邓小平在“南巡”时确立的目标。

新加坡《联合早报》题为《中国和世界吃了一颗定心丸》的报道称,习近平所作十九大报告让全世界都松了一口气,因为这份报告的基调和主体内容向外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中共将继续推行改革,而不是重走“老路”。报道称,五年前人们担心,中国会不会重新走回威权政治和计划管控之路,报告从未来的施政重点、主要任务、实现路径、对世态度等多角度,都释放了理性、温和而坚定的态度。这不仅打消了国际上对未来中国的忌讳,也给14亿中国人吃了一颗定心丸。只要让这份报告全面落到实处,中国离习近平所提出的“伟大梦想”将更进一步,中共也会在实践中更成熟、更睿智、更得民心。

——摘自《外媒视角|新时代中国经济着眼长远利好世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页》,2018126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上一条:教社科[2018]2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

下一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