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 科学发展观
教学重点:
1.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3.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教学难点:
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科学发展观的创新发展。
教学内容: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发展
党的十七大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并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依据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思想,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强调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同时,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就是要求我们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
我国在21世纪之初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进入21世纪,我国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另一方面,我国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多样化,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协调状况凸显。为了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解决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问题,必须深刻把握当时我国发展面临的课题与矛盾,推进现代化建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加快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成就。但是,有的国家走了一条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为解决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问题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有的国家由于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导致发展质量不高、后劲不足;有的国家则出现了贫富悬殊、失业增加、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等问题。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关于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和基本动力的思想,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也表明,发展决不仅仅只是经济增长,而应该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不能重复其他国家走过的老路,而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二)科学发展观的发展过程
2003年8月底9月初,胡锦涛在江西考察时提出“科学发展观”概念,强调要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次完整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十七大修改的党章明确指出,“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2012年11月14日,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一个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总是需要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科学发展观还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得到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完善。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一)第一要义是发展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坚持唯物史观,十分重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他们强调,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还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尽可能增加社会生产力的总量。
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只有紧紧抓住和不断推动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更加有效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二)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奋斗的最高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人为本,就是要切实保障人民各项合法权益,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效。
(三)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发展,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竭泽而渔的发展,而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就是要求我们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协调。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保证一代又一代的永续发展。
(四)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必须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三、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一)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实施“三步走”战略、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统筹兼顾两个大局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提出了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等一系列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观点。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主体的观点和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强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科学发展观坚持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看成联系的整体,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适应,社会生产各个部类、各个地域、各个方面相互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当代与后代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过程,全面体现并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对发展问题的认识。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科学发展观的创新发展
(一)对“第一要义是发展”的创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我们在要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二)对“核心是以人为本”的创新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三)对“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创新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新发展理念,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四)对“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创新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整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教学参考: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年版。
2.胡锦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6年版。
5.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6.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教学案例:
1.雄安新区: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习近平强调,雄安新区要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努力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
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以特定区域为起步区先行开发,起步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中期发展区面积约200平方公里,远期控制区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而深圳特区是1996平方公里,浦东新区是1210平方公里,雄安新区远期地域配置超过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雄安新区规划范围涉及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部分区域,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怀抱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白洋淀。雄安新区的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畅通、生态环境优良、资源环境能力较强,更重要的是,雄安新区现有开发程度低,发展空间充裕。在一张质地优良的白纸上,用新的美术理念和方法,往往能绘就出更加美丽新颖的图画。
——摘自《雄安新区: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求是网,2017年04月10日
2.让人民共享全面小康成果
全面小康,不仅仅体现在统计指标和平均数上,更应当体现在每个人的现实生活中。
“现在已经有了新农合,有了养老金,感谢国家。希望全面小康的时候,能住上砖瓦房,喝上自来水。”46岁的甘肃省会宁县罐峡村村民刘秉刚,对全面小康的期待很朴实。刘秉刚家的两位老人每月都有70元养老金,二老生病住院花费的1万多元报销了近9000元。但全家仍住在泥土房里,用的是水窖储存的雨水、雪水,洗完菜洗脸再用来喂猪,用到不能再用才舍得倒掉。刘秉刚的期待,实际上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广大农村居民希望进一步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心声。
在杭州城西余杭区,阿里巴巴来了特别的邻居:一群通过创业竞赛脱颖而出的“80后”“90后”创业者,入驻政府为他们打造的梦想小镇,享受场地免租、信贷风投等支持,追逐完成他们的梦想——成为下一个阿里巴巴。短短7个月,这里已集聚创业项目380多个,集聚管理资本超过300亿元。
——摘自《让人民共享全面小康成果》,新华网,2015年11月4日
3.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930年,比利时13个工厂排放的大量烟雾,使上千人呼吸困难,60多人死亡,——20世纪最早的大气污染事件。时隔12年,伦敦上空大雾笼罩,煤烟和湿气在大气中积聚,导致城市居民呼吸困难,仅四天内死亡了4000多人,之后两个月内,又有8000人陆续死亡——20世纪最大的城市烟雾事件。可见,环境污染,是很多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事件。
1962年,美国出版了一本叫做《寂静的春天》的书,是生物学家雷切尔·卡逊耗时四年,详尽调查美国滥用化学杀虫剂所产生的危害后写成的。书中这样写道:“鸟儿不见了,植物枯萎了,小溪也失去了鱼儿。悄无声息的春天,只有死寂一片覆盖着田野、树林和湿地。”
习近平强调:“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
——摘自《寂静的春天》,新世界出版社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