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 程 介 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及实施方案的精神而新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是一门需要重点建设的课程。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新开设的政治理论课程。但它和此前曾经在高校开设过的《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概论》等思想 政治理论课程有着历史的继承关系。 1954年,中宣部和高教部决定在全国高等学校开设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课作为政治课。1962年,中央有关部门决定在高 等学校开设中共党史课,自此,一直至1985年,我校一直开设中共党史课。1986年3月,国家教育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在高等学校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 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的意见,决定高校开设《中国革命史》课程代替《中共党史》课程。
2005年3月,中宣部、教育部发出《关于印发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规定在四年制本科生中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采取了由试点到全面推开逐步过渡的方式。由于是新开课程,课程组采取了集体备课的方法,基本上是每周集体备课一次。在学期开始前,即组织课程组成员集体讨论教学大纲和基本教学要点。集体备课时,由负责各讲教案撰写和电子课件制作的教师主讲,认真讨论各讲教案和电子课件,并就各讲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及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建议播放的教学录像资料片、典型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互动讨论的问题进行研讨,形成各专题的教学建议,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统一的教案文本和电子课件,提供给各位任课教师。认真的准备和有针对性的组织,使得这门新开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列出了并重点研究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基本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主要问题如下: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1)如何认识1840年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的国情?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独特性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些独特性预示着什么?
(2)如何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认识和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3)如何认识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的“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
(4)如何认识和评价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冲击和影响?为什么说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
(5)如何理解 “革命”与“改良”的关系?
(6)近代中国各派人物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及其失败有怎样的经验教训?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演进发生了怎样的影响?
(7)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其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怎样深刻的影响?
(8)如何认识近代中国革命发生的必然性、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
(9)如何认识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局限性?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中国的命运?
(10)如何认识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及其归宿?
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
(1)怎样认识近代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主要特征是什么?
(2)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迅速被先进的中国人所接受的深刻原因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给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进程带来怎样的具体影响?
(3)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如何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
(4)国共合作领导的国民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开辟对中国革命发生了怎样的影响?又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6)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为什么说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转折点?
(7)抗日战争胜利后民主党派的兴起和“第三道路”的幻灭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历史形成的?
(8)国民党在大陆失去执政地位并迅速崩溃的原因是什么?
(9)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10)怎样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11)如何认识民众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的主体作用?
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
(1)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怎样认识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特征?如何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3)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历史意义?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4)中国共产党人是在怎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的?怎样认识1957-1976年20年间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果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5)如何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的失误?
(6)如何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的历史转折?
(7)怎样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基本经验?
(8)怎样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
除了以上列出三编中的所列出来的重点、难点之外,我们还列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综合性的重点、难点问题并开展了研究,主要有:
(1)如何在教学中体现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在先进的理论指导下和先进的政党领导下求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
(2)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逐步现代化(以工业化和民主化为主线)的变迁过程,以便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进程的讲述落实在较为坚实的社会基础上。
(3)如何在教学中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讲清楚“三个选择”(即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的相互关系?
(4)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如何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科学处理“综述”和“专题”的关系?
(5)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根据教学目的与要求,选择既具典型性,又有代表性的史料(图片、音频视频文件、文字材料等)?怎样选择典型案例进行具体分析?
(6)如何针对不同教学对象(主要是对文科和理工科学生区别对待),相应调整教学内容和难易程度、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来组织课堂教学?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制定了本课程实践教学的大纲,主要内容如下:
(1)实践的目的和要求:通过参观活动,帮助学生形象地、生动地做到“两个了解”,进而理解“三个选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2)实习方式:组织本科学生参观学院周边地区的革命旧址。
(3)实践指导教师要对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及内容有全面的认识。
(4)考核办法和内容及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根据参观内容,写一篇心得或体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习大纲实施以来,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学生中间产生了积极的反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被中华民族坚定的革命信念,坚持革命斗争的英勇精神所感染。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思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对祖国现代化建设负有重大责任的新一代,应如何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