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教学要求
课程性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国家高等学校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法制观念教育的必修课。学习本课程须使学生在了解道德与法律关系的基础上,对学生开展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分析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教学目标:
1、深刻理解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和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正确的理念信念。
3、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学生法律素质。
4、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指导生活工作实践的能力。
教学要求:该课程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主线,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为核心来展开教学内容。引导大学生完善四种认识(认识社会、高校、职业和自己),学会四种技能(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和如何交往),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帮助学生了解时代对他们在思想、政治、道德、法制观念和心理素质方面的要求。因此,要求任课教师要以修订的本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并力求达到科学性、创新性、思想性、启发性、针对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每次重点解决几个问题。
第二部分:关于教材与学习参考书的建议
(一)教材
本课程拟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修订版),作为本课程的主教材。
(二)参考书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课程内容,建议教师及同学可以进一步阅读以下几本重要的参考书:
1、刘书林主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参考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许汝罗、王永亮主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生辅导读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陈勇主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疑难问题解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戴艳军、杨慧民主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解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普通高等学校思想品德课统编教材《思想道德修养》,武东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6、普通高等学校思想品德课统编教材《法律基础》,从希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三部分:课程教学内容纲要
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阐释大学生人生新阶段的特点及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了解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掌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了解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基本内容,明确学习本课程的意义;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方法,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一、适应人生新阶段
(一)认识大学生活特点
(二)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三)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四)培养优良学风
二、肩负历史新使命
(一)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二)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三)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三、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 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二) 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
四、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一)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
(二)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方法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教学目的和要求:明确理想和信念对人生具有重要的作用,自觉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信念;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艰苦奋斗,把理想化为现实。
第一节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才
一、理想信念的涵义与特征
二、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一、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二、确立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第三节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一、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
二、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与曲折性
三、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及其伟大意义,把握新时期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民族精神,做忠诚的爱国者,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第一节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第二节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一、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
二、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三、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
四、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第三节做忠诚的爱国者
一、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二、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三、增强国防观念
四、以振兴中华为已任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人生价值的涵义、特征、基本内容以及人生价值观的涵义,理解人生价值评价的原则,明确实现人生价值的主客观条件,让学生能科学选择人生价值,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第一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世界观与人生观
二、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三、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四、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引导人生
第二节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一、价值观与人生价值观
二、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三、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四、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第三节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一、协调自我身心关系
二、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三、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四、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道德的意义和内涵,了解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内容,了解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以及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了解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为人民服务的内容,了解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集体主义的基本内涵,了解家庭道德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三、正确对待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第三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一、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
第四节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一、我国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二、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
三、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要求、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培养学生优良的社会公德和公共生活中的尚法精神,为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奠定基础。
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第二节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第三节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一、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
二、公共生活中的主要法律规范
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择业与创业的关系,了解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的基本要求,培养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与职业法律素质,为大学生正确择业,在实践中成才奠定基础。
第一节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一、职业与道德、法律
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三、职业生活中的法律基本要求
四、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与职业法律素质的培养
第二节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
一、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
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
三、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
第三节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
一、爱情与人生
二、婚姻与家庭
三、家庭美德
四、婚姻家庭法律规范
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法的概念、渊源、基本分类及其缘起与发展,了解社会主义法的的本质和特征;认识社会主义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定和实施的一般知识,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
第一节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二节增强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观念
二、法律权利与义务观念
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
第三节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一、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
二、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
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第四节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一、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
二、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第八章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我国法律的基本制度、了解我国法律的基本规范,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民合法权益的能力。
教学时数:8学时
第一节我国宪法的基本制度
一、宪法:国家的根本大法
二、我国的国家制度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四、我国的国家机构
第二节我国实体法律制度
一、我国的行政法律制度
二、我国的民事法律制度
三、我国的经济法律制度
四、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
第三节我国程序法律制度
一、我国的行政诉讼法律制度
二、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律制度
三、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律制度
四、我国的仲裁法律制度
结束语:立志做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第四部分:教学方案简要说明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安排一个学期,课时计划是每周3学时。教师根据课时适当调整部分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主要采用多媒体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相结合,把案例教学、实践性教学的方法直接引入课堂教学过程。课程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要求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或讨论。
第五部分:课程作业与考核评价的说明
本课程由教师统一布置的综合性作业有三次。在期中,将安排一次课堂谈论,要求同学收集案例,并对案例进行点评或谈自己的感受。
本课程的期末考试方式可以有两种:一纸开卷考试和开卷考试。考试题目类型可以有:(1)名词解释;(2)单项选择题;(3)多项选择题;(4)填空题;(5)判断题;(6)简答题;(7)辨析题;(8)案例分析题;(9)材料分析题;(10)综合论述题。
课程考试要求学生较系统地领会和掌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运用本课程的概念、方法,分析、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综合分析、解决较复杂的问题。考试设计基于教学内容,但又不局限于教学内容。不过,考卷中有90%以上的考题内容与平时教学内容紧密关联。
本课程总评成绩由期末考试和平时学习成果两部分构成,采用百分制。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
思政部:林雪珍
2018年3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