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
教学重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
2.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教学难点:
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教学内容: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思想基础和道德根基,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基因。
革命文化,是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在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文化。革命文化以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主线,融入革命斗争的方方面面,成为夺取革命斗争胜利响亮的战斗号角和强大的战斗力量。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从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开始,在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强国富民为主线,融入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方方面面,成为夺取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响亮的奋斗号角和强大的奋斗力量。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这从四个自信的战略布局中指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作用。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就提出了建设新文化的奋斗目标。毛泽东明确提出,我们要建设的新中国,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还有新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了文学艺术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民族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思想,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对文化建设有了新的认识,提出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新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深化,文化建设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党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强调文化建设对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作用。他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力量,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有一个能够被全社会共同接受和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来引领。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要素,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表达,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提出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凝练,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把握好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首先要充分认识两者的内在一致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向一致,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引领。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都坚持重在建设,就是要弘扬共同理想、凝聚精神力量、建设道德风尚。
把握好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还要认识到两者各有侧重,特别要看到相比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突出核心要素、更加注重凝练表达、更加强化实践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公民、社会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就是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各种社会思潮,坚定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和凝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建立和规范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境和社会氛围。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绵延千年,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光荣历史的见证。它渗透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凝聚着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尚道德和优良品质,包含了体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价值目标的精神形态。大力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提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这一方略彰显了我们党对价值观建设的高度重视,为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指明了方向。
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远、更持久的力量。坚持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意识形态工作关乎国家的文化安全、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必须牢牢掌握在党的手里,坚持党管意识形态不动摇。从事意识形态工作,就必须自觉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必须有统一的意志、统一的思想。这个统一意志、统一思想,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把思想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把力量凝聚到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他强调,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习近平指出,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习近平指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首先要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习近平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
社会主义文艺承载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使命。习近平指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应该用独到的思想启迪、润物无声的艺术熏陶启迪人的心灵,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党的十九大报告十分强调推出文艺精品,提出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要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要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要敢于向炫富竞奢的浮夸说“不”,向低俗媚俗的炒作说“不”,向见利忘义的陋行说“不”。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建设一支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习近平指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要不断提高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道德水平,不断提高他们的学养、涵养、修养。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
(五)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发展文化事业,就是为人民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要加强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习近平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坚持保护与利用的统一,既要保护好,又要利用好,使文物“活起来”。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要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特别是围绕“一带一路”,做好民心相通工作,把“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教学参考: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2.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4.习近平:《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
5.习近平:《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
6.徐光春:《深刻领会、把握习近平新时代文化思想》,《光明日报》2017年11月03日。
7.光明日报评论员:《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光明日报》2017年11月03日。
8.闻言:《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人民日报》2017年10月16日。
9.刘奇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人民日报》2017年11月13日。
思考题目:
1.如何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
2.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统一?
3.怎样理解文化自信对于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
教学案例:
1.让国宝活起来
2017年岁末,央视隆重推出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节目选取的表现对象是文物,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语言,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用时尚现代的方式激活深沉古老的历史,致力于“让国宝活起来”。完全不同于过去的鉴宝节目,《国家宝藏》向文博领域发起的是真正意义上的价值探索——这里没有任意判断的“鉴定”,没有随意而出的价码,文物回归到最为浓缩和纯粹的文化载体,观众获得的是蕴含在内里的文化密码、附着在其上的文化符号。《国家宝藏》从一开始就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努力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结合起来,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每期节目由出自一家博物馆的三件文物构成,每一件文物都有一组国宝守护者,对每一件文物进行全方位的解读。那些平日里在博物馆玻璃柜里安放着的静物,在《国家宝藏》的舞台上却充满活力,成了有生命、有温度、有故事、有性格的存在,这才是真正意义的“让国宝活起来”。
通过对一件件国家宝藏的生动叙述,让观众读到一段历史,认识一件文物背后包含的政治的、文化的、艺术的内涵,这一追求在《国家宝藏》得以实现,必将有力地促进社会公众对传统文化、对文物知识的兴趣。目前,我国各级博物馆已全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博物馆的参观人数逐年增加,这是一种文化复兴的新气象。在这一过程中,如何让博物馆里的文物真正活起来,使普通公众不仅可见,更可感、可知,就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此次,《国家宝藏》秉持高度的使命和担当,进行了极具价值的诚意破题。
文物不是尘封的古董,《国家宝藏》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眼千年”中日日流淌、从未褪色的文化自信。这档雅俗共赏、庄合相交的文化节目,是续接历史、让昨天与今天生动对话的过程,是把历史辉煌与当代文明融合的过程,是让国宝级文物从冰冷的橱窗里“走”出来,让人感知其澎湃生命力的过程。这样的节目,也是让博物馆里的宝藏真正生发其独特价值,引发公众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骄傲自豪的过程。
——摘自《〈国家宝藏〉:让国宝活起来》,《光明日报》,2017年12月08日
2.特殊材料制成的共产党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20世纪中国苦难而辉煌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一大批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优秀共产党人。”
革命文化与一切落后保守、腐朽反动的思想文化有着根本的不同,它蕴含着无产阶级政党的科学理论信仰、先进理想信念、崇高精神追求,因而可以为革命制成一批批具有“特种性格”的优秀共产党人和与以往一切政治力量不同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在革命文化这种特殊材料的感召下,广大共产党员激发了极大革命热忱,树立起崇高精神追求、坚定了革命理想和乐观主义精神;也正是在革命文化这种特殊材料的引领和支撑下,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个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革命党”,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巩固起来,有了一切反动势力难以破译的精神密码、以往任何一个政治团体和政党所无法比拟的精神优势,受到广大人民拥护、支持和爱戴,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有些人认为,革命文化是革命年代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党工作重心的转移以及时代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变化,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逐渐变得没有意义。甚至有人认为,革命文化是斗争哲学,与和谐理念格格不入,会影响安定团结,应该彻底否定、完全抛弃。这些错误认识不仅割断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之间的联系,还把革命文化的作用与意义同时代主题相对立,进而否定了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从根本上说,持有这些观点的人不懂得,“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是一个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是一项救国、兴国、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事业”,也不懂得,革命文化不仅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还是今天激励我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摘自《革命文化是锻铸共产党人精神品格的特殊材料》,《光明日报》,2017年08月11日
3.天津市文化志愿服务成就斐然
日前,文化部公布了2017年文化志愿服务典型名单,天津 “春雨工程” 青海行、宁夏行、市群众艺术馆“艺术帮扶结对子”、市图书馆经典诵读2个活动、和平区春雨小分队,以及石祥、丰爱东、于婕3名个人分别入选示范活动典型案例、活动典型案例、典型团队和典型个人。
2017年,本市文化志愿者开展“西藏行”“青海行”,先后走进西藏自治区昌都海拔近4000米的贡觉县和卡若区达若村、青海省西宁市、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等地,举办大舞台、大讲堂、大展台活动,为当地居民奉献上多场精彩的文艺演出,开展图书馆建设、群众文化活动实施和文化艺术指导等多场艺术培训,并捐赠了文化器材,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丰富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架起了天津与西藏、青海等中西部地区的文化融合的桥梁。
市群众艺术馆、市公共文化志愿服务总队深化艺术帮扶“结对子”志愿服务机制,组织各分队与帮扶单位签订协议,深入基层、学校、社区、企业乃至偏远地区开展零距离、面对面的艺术帮扶及辅导,共签订结对子单位500余家,开展各类活动2万余次,受益人群20万人次,真正做到将百姓最需要、最喜欢的文化服务送到他们身边。市图书馆“让阅读插上声音的翅膀”经典诵读系列活动推出至今已有四年,充分发挥了图书馆传播文化、弘扬正能量的职能,并为全民读书活动增加了新内容,注入了新活力。
作为基层文化志愿服务团队的典型代表,和平区春雨小分队以社区和企事业单位文艺骨干为主,拥有注册文化志愿者30余名,人均年服务时间72小时以上。小份队成立以来,秉承“文化送温暖”的服务理念,为肢残居民、空巢老人、贫困家庭等开展 “一对一”、“心贴心” 慰问演出活动,举办了“一个人的春晚”“和平不会忘记你”“我们的节日”等主题慰问演出150余场,深受基层群众的热爱。
——摘自《天津市文化志愿服务遍地开花 再获殊荣》,天津文化信息网,2018年0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