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概论课习近平思想“三进”教学指导方案

作者:发布时间:2018-03-09浏览次数:

专题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教学重点:

1.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科学内涵、历史地位。

2.充分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

 

教学难点:

1.从总体上把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

2.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方位、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增强学生对这一思想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教学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明确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定为指导思想。然而,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崭新的思想武器,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问题,还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长期思考和探索的过程。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等都曾经提出过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研究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思想。党的中央领导真正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是在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地位,而就全党来讲,则是在延安整风以后。

经过延安整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好的指导中国革命成为全党的共识。19455,刘少奇在中共七大上所作的《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正式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毛泽东思想是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领导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2.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迫切需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只有在同各国具体实际结合的过程中,才能开辟自身的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解决中国问题”和“创造些新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目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第一,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第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及其发展

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主题,这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帮助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后,又经历了在“冷战”和两大阵营激烈对抗的国际环境中,恢复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历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2.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重要理论观点,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内容。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以及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毛泽东思想在以上几个方面,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毛泽东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党的全部工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这些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仅表现在毛泽东的全部科学著作和党的重要文献中,而且表现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活动中,它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3.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所确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奋斗方向、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指导着党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推向前进。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我们必须始终高举的伟大旗帜。毛泽东思想是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毛泽东追求和倡导的中华民族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远大理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等,是中国人民不断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发展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并汲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目标和改革框架,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成就,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四大基本问题展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思想理论观点,构成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等。从整体上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地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作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生动而具体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指导下的创新实践,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也将对世界社会主义和人类进步事业产生深远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正确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我党历史上自觉地提出并第一次使用“思想路线”这一概念的是毛泽东。最早提出党的思想路线是在《反对本本主义》一书中。他的《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是解决思想路线问题的“金钥匙”。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

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依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们党准确把握我国发展新特点新要求作出的一个重大政治判断,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一,何谓新时代。时代发展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量变中蕴含和孕育着质变,质变是量变积累的结果,同时又开启新的量变。回顾党领导人民的奋斗历程,革命也好,建设也好,改革也好,都经历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不同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重大政治判断,主要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角度来判断的,不是历史学上时代划分的概念。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是我国社会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世情国情党情变化的必然结果。

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阶段既同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一脉相承,又有很大的不同,党的执政方式和方略有重大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有重大转变,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发展水平和要求更高。

二是党的理论创新实现了新飞跃,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具有开创性意义和鲜明时代特色,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三是从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从第一个百年迈向第二个百年。

四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建设依然是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但要更加注重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历史方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第一,从历史发展上看,我国已经进入实现强起来的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也是近代以来我国历史发展最鲜明的主旋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不懈奋斗,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基础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个新时代本质上就是实现强起来的时代,就是要实现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实现强起来的任务还远未完成,还需要我们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第二,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第三,从当代中国发展的国际地位和世界影响看,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和在全球治理的深度参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当代中国既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经济总量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中国的发展既深刻影响世界同时也被世界深刻影响着。我们必须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继续加快自身发展、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同时,要顺应经济全球化大势,回应世界各国对我国发展的关切,承担应有的国际责任和义务,致力于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集中体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精辟概括的“八个明确”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之中。

第一,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第三,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第四,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五,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第六,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第七,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八,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共14条:第一,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第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第四,坚持新发展理念;第五,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第六,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第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八,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第九,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第十一,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第十二,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第十三,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十四,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2.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天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伟大事业。“四个伟大”是一个具有紧密内在逻辑关系的有机整体,“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教学参考:

1.《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邓小平:《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胡锦涛:《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思考题目: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3.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4.如何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方位、丰富内涵、历史地位?

 

教学案例:

1.千年伟人马克思

1998年,为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在巴黎召开的有1500多人参加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学术讨论会盛况空前。法国《人道报》在报道1998年巴黎国际大会时有下面的一段生动的文字:“今年(1998年),从纽约到东京,从圣保罗到耶路撒冷,从新德里到伦敦,到处都奏起了《共产党宣言》的乐章,而这次会议将‘再次让历史沸腾起来’。‘《宣言》对21世纪仍将发生重要影响’,‘马克思主义没有死,马克思仍然活着’。”这些振动人心的话语,道出了世界进步人类的共同心声。在世纪之交,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无疑就是“千年伟人”的评选。1999年秋天,英国广播公司(BBC)用几周时间在国际互联网上经过反复评选,最后的结果是:马克思排在第一位,遥遥领先于排在第二位的世界最有影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美国纽约的一家报纸用整版篇幅评论了这个意义深远的事件。后来,路透社又邀请政界、商界、艺术和学术领域的名人评选“千年伟人”,对39名候选者的投票比较平均,爱因斯坦仅以一分的优势领先于甘地和马克思。这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同样说明马克思是千年伟人。 

“千年伟人”的评选活动并不是一件孤立的偶然的事件,它既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又表征了当今时代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当前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深入研究并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与实践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摘编自《千年伟人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2000年第1

2.“陕北七年是近平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通过访谈,生动描绘了青年习近平从15岁时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七年,树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植根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选载——艰苦磨炼:“陕北七年是近平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一开始觉得很不适应,我们毕竟都是大城市里长大的,觉得陕北农村的生活各方面都太艰苦,太原始,什么都不方便。现在我倒是觉得,年轻人多吃苦,多体验,对成长有很大好处。

讲到生活方面不习惯的地方,我就想起以前我在电视上看到近平接受采访,谈到“过五关”的时候,一讲到“跳蚤关”,我就笑了。这是一种会心的笑,只有我们这批人才能讲出这样的话。这让我想起我们当时所经历的“磨难”。近平讲得非常真实,没有经历过那种生活的人,说不出来这些细节。

我们刚到陕北,身上就开始长大疙瘩,那时候都不知道是跳蚤咬的。这种包比蚊子叮得还严重,我们用手反复地挠,挠得多了就挠破了,流血。当时的被子都不像现在,是没有被罩的,我们的白色被里上粘得都是血点。身上的这些包,挠破了就疼,不挠破就特别痒。我们问村民,他们也说不明白怎么回事——当地人都没有这个毛病,北京娃娃来了怎么就得这种病呢?

有些知青就往家里写信,也没有说明白,就说身上总是起很痒的大包,家里回信就猜测说,可能是水土不服吧。到了后来,我们才发现是跳蚤咬的。在陕北农村,家畜家禽的身上都有跳蚤和虱子,窑洞里四面都是黄土,地面不像现在铺地砖,当时都是压实了的黄土地面,跳蚤在里面很容易滋生、繁殖。而当时的生活普遍贫困,北方农村的老乡,一年到头也不洗澡,冬天穿着大棉袄、大棉裤,棉衣的缝里面都是虱子、跳蚤。后来我们告诉老乡,我们身上起的包是跳蚤咬的,他们还不相信,不停地说:“我们咋没事呢?”其实,他们在这个环境中已经适应了,身体对虱子、跳蚤的毒素已经有了免疫力。

——摘自《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年版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探索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展开、深化和拓展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对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从理论渊源、历史根据、本质特征、独特优势、强大生命力等多方位多角度作出了深刻回答,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是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社会主义,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社会主义。对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以一系列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的观点,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这些思想观点,在理论上有重大突破、重大创新、重大发展,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建设路径,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

——摘自《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日报》2017116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上一条:教社科[2018]2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

下一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标准